“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還依舊在訴說。”這是俄國“散文之父”果戈理對一座宏偉建筑的感慨。
距離市中心約50公里的成都之東,馱日飛翔的“神鳥”羽翼漸豐,將于明年上半年騰空而躍,推開一扇世界之窗。自開建以來4年多里,從全國各地涌來的數萬名建設者用勤勞與智慧澆筑鋼筋與水泥,一片荒山野地變成了“神鳥”之巢,一個“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我國最大民用航空樞紐工程矗立大地。
泥濘的工地、辛勤與汗水、板房與轟鳴,在夜以繼日忙碌的身影中,一張宏偉“藍圖”變成了實體建筑。這背后有道不完的故事,述不完的感動,我們只好從一個“點”——中建八局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項目經理詹進生的故事開始,試圖表達對數萬建設者的敬佩之情。
他,
不按套路“出牌”
受領重任后 他卻背起旅行包先“游”全國
2017年9月,詹進生接到一個艱巨而自豪的使命——擔任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項目經理。感受到的艱巨和自豪,皆因天府國際機場是我國“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航空樞紐項目,也是四川史上最大投資的建設項目。
航站樓是機場建設的三大核心工程之一。受領重任后,詹進生并沒有立即前往項目現場駐扎,而是背著一個旅行包與總工程師石鵬一起在全國“游”了一圈。青島、鄭州、杭州、天津、昆明、重慶等地,他們的足跡在半個月里遍布了這些地方。此舉被大家稱作不按套路“出牌”。
“當時全國在建的重大工程項目,我們幾乎都走了一遍,學習到了不少東西,現在回想起來對安全而高效地推進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建設的幫助不小。”詹進生稱,中建八局承建航站樓超過40個,是全國承接航站樓工程最多的企業。
有了這些經歷和基礎,可以說中建八局是擁有航站樓建設豐富經驗的企業。開工之初,中建八局把該項目建設以沖擊“魯班獎”“詹天佑獎”作為目標。快到不惑之年的詹進生為國家一級建造師,參與建設大大小小的工程不少,但是他從受領任務那一刻起就清楚,承建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的責任有多重多大,必須在戰略和戰術上保持高度重視,不打無準備之仗。
詹進生稱,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施工工人最多時達3500人,現場管理者有100多人,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確保工程建設安全保質如期完成,是他思考得最多的。經過一番“巡游”參觀學習,詹進生決定在創新管理、智慧應用上多下功夫,實施了“激勵管理”制度和“智慧工地”建設。
他們采取“激勵管理”法,向做得不好的個別工人只是提醒教育,不罰款,而向做得好的工人發放“安全行為之星卡”,每張卡價值10元,可以用于食堂、商店等消費,“這很好地調動了工人們的積極性,施工作業過程中保持了良好心情,大家彼此照顧,專心工作,干勁十足,平均每天我們要發100多張卡片出去,整個工程建設開始以來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此舉被認為是第二個不按套路“出牌”。
作為項目經理,大小事都要抓。自從踏入項目部那天起,詹進生就跟其他建設者一樣,在板房與工地之間風里來雨里去,全心扎入項目建設之中,雖然距離家只有幾十公里,但他平均兩個多月才回去一次。
他們,
接連啃“硬骨頭”
屢攻難題下 T1航站樓提前兩個月主體封頂
T1航站樓有最高時速350公里的高鐵下穿,這在全球都是史無前例的,沒有可以供參考借鑒的建設經驗,并且還有地鐵、換乘中心、飛行區站坪、APM捷運系統等工程交叉影響,這成為項目建設中的一塊“硬骨頭”。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造型十分具有設計感,有大量的異形結構,普通的施工技術很難滿足設計要求,對項目技術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項目部在架體選擇和主龍骨選用上采用了超厚結構架體和彎曲工字鋼主龍骨,并通過BIM技術,進行施工前鋼筋綁扎順序模擬、復雜節點模擬,提前解決工程中存在的問題,節約了工期和成本。
針對地質條件復雜、交叉施工等技術難點,詹進生帶領項目部團隊一起,一邊與設計方溝通,一邊組織運用BIM技術進行圖紙建模、施工方案模擬等,在反復探究和討論后,先后制訂了139個專項施工方案,舉行了12次專家論證會,最終還是成功地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其實,遇到類似的難題,還很多。如此浩大的工程項目,在兩年時間矗立而起,其管理協調、施工管控、安全管理、物料保障等工作量和解決難題有多大,是難以想象的。“剛來時,四周是一片山丘和田野,如今‘神鳥’已顯現,但是我們還不能松懈。”與詹進生對話過程中,他的電話不斷,仍然十分忙碌。
2019年5月30日,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成功主體封頂,較計劃時間提前了兩個月完成。緊接著,由華西集團承建的T2航站樓也于2019年8月28日實現主體封頂。馱日飛翔的“神鳥”之勢初露鋒芒。
目前,T1航站樓主體結構、鋼結構已全面完成,屋面、機電安裝、行李系統、幕墻等工作均進入收尾階段,精裝修工作正全面展開,航站樓建設將于本月底整體完成。T1航站樓共分為A、B、C、D四個區域。如果將整個T1航站樓比作“神鳥”的翅膀的話,A、B、C三個指廊就像翅膀上伸出的豐翼羽毛,由D區中央大廳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據介紹,自T1航站樓開工以來,項目部已經完成了23項科技成果;項目榮獲2019年全國五星級工地,是民航業、四川省建筑業首個獲此榮譽的項目;BIM應用獲得全球卓越BIM大賽一等獎、全國創新杯BIM大賽一等獎;受理并授權專利4項,申報省級工法8項。同時,項目還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詹進生作為先鋒代表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頒獎。
他,
辭職為家鄉建設
告別大都市 毅然投入到新機場建設中
一座宏偉的建筑,一個時代的豐碑,其背后是一批又一批建設者用勤勞和智慧澆筑水泥和鋼筋的過程。他們夜以繼日,攻克難關,用忙碌的身影筑起了振翅待飛的“神鳥”,也匯聚著一個個令人敬佩的感人故事。
12月9日,年輕小伙鄒玉祥早早就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如今,他輾轉至成都天府新區建設一所學校,擔任項目副經理,在此之前他一直堅守在天府國際機場參與航站樓建設。“我最喜歡在家鄉搞建設。”鄒玉祥說,天府國際機場項目完成后,他專門選擇了家鄉的項目投入新的建設中。
2017年,鄒玉祥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就讀建筑學專業的他,原本已成功應聘在成都一家房地產企業工作,收入頗不錯,畢業后就可以順理成章在這家企業上班。然而,他最終卻毅然辭職,放棄了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剛到工地時,四周一片荒蕪,不通水不通電,喝的水是很遠的地方拉來的,用的電是工地上發電機發的。”2017年7月,鄒玉祥告別學校、告別大都市,來到了簡陽蘆葭鎮,這是他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這是我的家鄉呢!”鄒玉祥的老家在簡陽三岔鎮,學校里的一次天府國際機場設計方案學術研討中,他得知天府國際機場在三岔鎮附近開建,一股興奮勁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叫喊了起來。也正是在這股興奮勁推動下,他很快提交了辭呈,順利應聘至中建八局工作,承擔著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家里人知道后有些擔心,便勸他慎重考慮,千萬不要心血來潮。然而,鄒玉祥毅然決定堅守在新機場建設現場。新機場建設所在地的簡陽蘆葭鎮,距離三岔鎮僅十多公里,“這可是四川的世紀性工程,又建設在老家,能夠參與建設是幸運之事,也是自豪的。”這一待就是兩年多,鄒玉祥在“工友村”與工友們一起吃住,“五加二白加黑”地在泥濘的工地上穿梭著,雖然距離老家很近,但是他卻很少回去。
“兄弟,我沒看錯你。”鄒玉祥到中建八局應聘時,正是詹進生對他進行面試的。詹進生對他的印象頗深,因為談及工作動機時,鄒玉祥直截了當地說,“為家鄉建設貢獻一絲力量。”沒想到幾個月后,他們在工地上再次相見,成為一起奮斗的“戰友”。詹進生對鄒玉祥的工作表現頗為滿意,“他善于思考,干勁也足,遇到問題總是想方設法努力去解決,有力保障了他所負責工程段的施工進展。”
詹進生稱,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建設過程中,不僅遇到了全球首創和全國首創設計帶來的施工難題,而且還遇到了地震、洪災、疫情以及材料供應緊張等因素帶來的挑戰。如果沒有大家團結協作擰成一股力量,去攻克一個個困難,化解一個個挑戰,是無法保障工程建設保質保量如期完成的。盡管遭遇這些因素影響, T1航站樓建設卻較計劃工期提前了兩個月。
由于長期在烈日下暴曬,鄒玉祥曾全身出現紅疹,痛癢難忍,醫生診斷為“紫外線過敏”,并建議住院治療、藥物控制。正當大家都擔心他堅持不了,會影響工程建設進度,準備商討進行人員調整時,他卻抱著一堆藥品又趕回了工地,一邊服藥治療,一邊一如既往地堅守在崗位上,直到2019年工程主體完工后才離開,然后輾轉至新的項目建設中。
他們,
汗水中筑起“神鳥”
堅守讓人感動 他們的故事被寫成了一本書
在規劃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的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現場,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從2016年5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一片山丘和田野逐漸演變成為“國際領先、國際一流”的機場,一個個幕后感人故事匯聚成了現在振翅欲飛的“神鳥”,他們奮戰在各自崗位上,默默無聞,一堅守就是數載。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一個個地挖掘天府國際機場建設者背后的故事。但是,有一個人或許彌補了這一遺憾,他花半年時間駐扎在工地板房里,與建設者同吃同住,見證和記錄了一座宏偉工程的建設歷程,記下了“神鳥”筑巢者的一個個鮮活故事,并匯總出版了一本書《神鳥騰飛》。
他,叫譚天亮,是一名普通的成都市民。“令人驚嘆和振奮的經濟效益與榮譽閃耀的背后是汗水,是淚水,是一串串不能忘卻又讓人辛酸,讓人敬佩的故事。”譚天亮在書中如此說。
12月9日,譚天亮告訴記者,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是“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我國最大民用航空樞紐項目,是“一帶一路”的重要航空樞紐。在這座宏偉工程的建設中,從全國涌來的數萬名建設者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忘我與奉獻,為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夜以繼日地忙碌著,“希望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為推進時代發展而拼搏的場景、奉獻的精神,留存下來。”
2019年5月8日開始,譚天亮來到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現場,在持續長達半年時間里,他往返于中建八局、北京城建、上海建工、中鐵八局、中鐵二局、成都建工等10多個大型建設單位的工人板房和建設工地之間,與工人們同吃同住,與項目經理、工程管理人員、建設工人一起生活和交流,記錄著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一點一滴。
“的確,很受觸動和感動。”譚天亮稱,在駐扎期間,他睡在板房里聽到的是通宵施工作業的機器轟鳴聲,這些建設者平均年齡只有大約30歲,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太陽神鳥”才在荒野中逐漸露出了雛形,變得熱鬧而繁華起來,“為了趕施工作業進度,有時他們連跟我聊天的時間都沒有,訪談也是在斷斷續續中完成的。”
今年7月,譚天亮所著的《神鳥騰飛》出版,200多頁的書滿滿記錄著建設者的故事。
“工地上到處都聳立著數不清的塔吊……夜間,運輸車輛的燈光在便道上行駛,像好幾條巨龍在不停地擺動和前行。施工現場的照明燈光和車輛的燈光把整個工地照射得如同白晝。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工程建設現場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熱鬧非凡,蔚為壯觀。”有感于現場,譚天亮在書中如此描述道。
他說,這本書并非記錄了所有建設者的故事,只是數萬建設者的一個“縮影”。
“神鳥”成長大事記
2011年5月
四川省正式啟動成都新機場選址工作。
2013年6月
中國民用航空局正式批準確定簡陽蘆葭鎮為成都新機場場址。
2015年1月
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復同意成都新機場立項。
2015年6月
成都新機場航站樓方案確定,構型取意馱日飛翔的太陽神鳥。
2015年9月
中國民用航空局批準同意成都新機場命名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2016年5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建設。
2017年5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工程開工建設,落下第一根樁基。
2018年6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管工程正式開工。
2018年10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首個單體建筑——ITC項目主體封頂。
2019年5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主體結構封頂。
2019年8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2航站樓主體結構封頂。
2019年12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主體工程完工。
2019年12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管工程2號塔臺封頂。
2020年1月
國際航協(IATA)公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三字碼為:TFU。
2020年5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管工程1號塔臺封頂。
2020年6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西一跑道全線貫通。
2020年9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4F級西一跑道完工,跑道助航燈亮燈。
2020年11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展校飛,于12月5日順利完成校飛工作。
2020年12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計劃于12月下旬開展試飛,首批將有6家航空公司參與試飛。
(首席記者 楊富 攝影 張青青)